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

联系我们

  • 财富热线:139 4040 9711
  • 公司电话:130 6671 6673
  • Q Q 咨询:点击与我QQ对话
  • 邮箱:sy024@163.com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: 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> > 新闻动态

渔船拆解,渔民上岸,末代捕鱼人:告别滚滚长江水

所属栏目:新闻动态 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6-27   阅读:    文章来源: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

无论产量高低,无论卖得贵贱,无论是否辛苦,这都是从事渔业近40年的崇明城桥镇老滧港渔业村村民吴文祥捕捞的最后一季凤鲚了。根据国家政策,长江流域“禁捕”已是大势所趋。

去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“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”;“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,把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”。

去年2月农业部发文称,我国“争取在2年的时间内使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捕捞渔民全部退出捕捞,实现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永久全年禁止生产性捕捞作业”。

去年11月农业部公布了列入率先禁捕范围的332处水生生物保护区,从今年年1月1日起逐步施行全面禁捕,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、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列其中。

长江流域“禁捕”重点在入海口,这一季凤鲚捕捞结束后,崇明将在渔民自愿的基础上对全域179条长江捕捞渔船进行拆解,“长江捕捞”在崇明即将成为历史,野生长江刀鲚、凤鲚等将鲜见于市民餐桌。

停泊的长江捕捞渔船

渔船拆解,渔民上岸。3000多名在长江里打拼的崇明捕鱼人,或如释重负,或不太情愿,或满心期许,或心存迷茫,都将和滚滚江水告别,开始全新的生活。

曾经,江中可“捞金”

形似春蚕的崇明岛,“下腹”靠江处有一个堡渔村,村部距离申崇三线终点——堡镇汽车站步行只要10分钟。奇怪的是,从申崇三线下车后向当地人问路,鲜有人知道“堡渔村”,沟通半天,才有个烟杂店老板恍然大悟:“你问的是不是长江队?直走右转就到。我们不叫堡渔村,一直都叫长江队。”

长江队,全称是“长江渔业大队”,这是堡渔村在上世纪的名字,当地百姓至今沿用。人们对村子称谓的执着,很大程度上源于称谓背后蕴含的昔日荣光。

“海为田园,渔为衣食”,崇明和渔业结缘已久。明代万历年间的《崇明县志》上写道,“崇人生长海滨,尽得水族之性,故善渔”。崇明附近水域水产资源极为丰富,1月有鳗苗,3、4月有刀鲚,5、6月有凤鲚,白虾几乎是不论季节、下网就有,以往渔民一年四季都可在长江入海口区域“捞金”。整条长江流域,大部分区域只有体量不大的钓鱼作业,而在入海口区域,往往有上游的渔民会开着船前来进行刺网捕捞。1958年前崇明隶属江苏省,当时很多盐城和苏州等地的渔民驾船来崇,以船为家,形成了“船上人”这一独特群体。

上世纪80年代,崇明设立新渔乡,下设7个渔业村,全乡近千户。十年后崇明撤销新渔乡建制,渔业村分别就地归属陈家镇等镇。堡渔村是崇明7个长江渔业村之一,村里有60条长江渔船、渔民1000多人。村子里很干净,三层小楼比比皆是,栋栋宅子厅堂都宽敞明亮,不少人家院子里还停着中高档轿车。有如此生活条件,村子以南不远处的长江入海口南支功不可没。

停泊的长江渔船

“我今年63周岁,可和水、和船、和鱼打交道却已经超过63年了。为啥?自打从娘胎里开始,我就是‘船上人’。”堡渔村村民周洪希告诉记者,和许多崇明渔民一样,他家祖祖辈辈以渔为生,他从小就开始跟船,小时候一家吃住都在船上。“捕鱼忙的时候没人照看,父母就把我们用一根红绳拴在船舱里。”

成年后,周洪希先从事了十几年的外洋捕捞作业,1993年,他终于成了“船老大”——这是对有船渔民的敬称。那年他拿出10多万元积蓄买来钢材等材料,委托村里的船厂造了条排水量15吨的长江捕捞船。当时的10余万元,可以在当地造两栋三上三下的两层农家小楼。这条“沪崇渔10309”,是周洪希家最值钱的财产,也是赖以谋生的工具。靠着这条船,老周在1997年上岸盖了栋房子,花费了15万元多,在当时的农村住宅中属于条件较好的。

崇明人捕鱼,最早用的是“行风船”:有桅杆、有帆布,靠水流和风前进。靠近码头或河岸的时候,因水流较小,为了让船移动,渔民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入水拉纤,靠人力牵着船慢慢前行。所谓“行风船”其实就是帆船,但因谐音不吉利,渔民忌讳“帆”字。上世纪70年代中期,“机关船”开始出现, 90年代初,渔船渐渐由木质船转变为现在的钢制船。

“长江里的鱼是捕不完的”——在崇明渔业发展的“黄金岁月”里,每个渔民都坚信这一点。上世纪70年代,刀鲚捕捞最多可达一潮水600斤,凤鲚更多,可达一潮水近900斤。“一网拉上来,整条网上都挂满白花花的鱼,船进港后要请人帮忙才搬得动。”吴文祥回忆。

整理网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