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前白洋淀老照片!满满都是回忆
所属栏目: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:2018-11-19 阅读: 次 文章来源: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
30年前的白洋淀什么样?
摄影师张凡用他拍摄的100多张老照片
给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珍贵画面↓↓↓


1985年,作家孙犁听说几个青年摄影爱好者想去白洋淀摄影采风,非常高兴,题写了“白洋淀纪行”几个字鼓励他们。

老人家还把他的新书《琴和萧》送给作者。那时,作者曾只身或约友多次去过白洋淀。








现在整理的这些有关白洋淀的老照片,大部分是1988年作者在赵北口、古州、李广、王家寨、郭里口、寨南、古庄头、泥李庄一带拍摄的。那时的白洋淀刚走出枯水期,水乡特色浓郁。



到白洋淀,离不开按照孙犁的文字描写,去拍摄当地席民编织苇席的画面。在这里,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忙着编席的场面到处都是。


编席的第一道工序叫截苇。每一根芦苇经过席民的手,经过一个铁制的工具穿过,被截成两或三片苇眉子。

然后用石碾把苇眉子压软压薄,这类活儿男人干的比较多。



编席主要是女人们的工作,席民们多以家里有一个编席的女儿为荣。

编一领席在当时的手工费约2元左右,一个编席能手一天编五六领,在当时也算是不少的收入了。一个能干的女孩子,一个夏天不但能赚出自己的嫁妆,还能给家里留些贴补。

天黑下来的时候,要把一天的收获打捆,装运。

然后运到安新或赵北口的岸上。

岸上一片繁荣。


苇席堆成了山一样高,孩子们爬,跳,戏耍。一片收获的喜悦。

有时为个好价钱,女人们还到安新或古鄚州的集上去卖,谈起价钱来,绝对一把好手。

养殖等副业也兴旺起来。

男子们忙着自己打船。

待发的船只。




夏天,是白洋淀的孩子们疯长疯晒纵情戏水的好时光。




还不会水的孩子,背上绑上塑料桶,泡沫板,游泳圈之类。

再小的孩子,大人带着在淀里练习。

女孩子玩起水来也是好样的。

傍晚,大一些的少男少女,穿戴整齐,二手塑料桶销售,在船头欢聚。


小水手。

小女子,洋溢着英武之气。

这个拿锄把的少年,稚气的额头上也写有皱纹。


学校旁,孩子们把我们包围。

值日生,自家带来扫帚。

借柯达帽一用,感觉不错。


课间。


课堂上。

上下学,水乡的摆渡。


说不清这是哪个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了。



人们有时乘船到县城去。

岸上的拖拉机客运。







街邻。

船头的交易。



晚炊。

儿童游戏——弹球。

编席的女儿们在淀边洗衣,是一种别样的休息。


白洋淀的老妇救会员曹真大娘,是孙犁笔下的老革命。看得出年轻时的漂亮。


白洋淀雁翎队老队长赵波向天津学生讲述革命故事。


